风华学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17年国奖获得者赵晓鑫

       我是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的研究生赵晓鑫。自入校以来,我坚持对自己严格要求,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及老师、同学的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发表论著1篇(IF=4.187),在《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在投论著1篇(已修回),在《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杂志在投论著1篇,同时自己的第3篇英文论著正在撰写;研究生二年级时获得江苏省第十六次精神医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研究生期间积极参加相关领域学术会议,曾担任第二届东方心身论坛志愿者;研究生期间主要参与了导师《首发精神分裂症情绪认知障碍的神经环路研究》的科研项目。

一、科研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深的学问,是建立在对最基本概念理解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之上。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根底不固,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基础不牢,很难取得科研上的突破。夯实基础、苦练基本功,也是对每个研究生的一个极大的挑战。这些东西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深刻的领会并掌握,并自由地运用到实际科研中,却并非一日之功。我在研一选定导师之后,便对精神分裂症神经病理研究方向有强烈的兴趣,于是就根据导师所给的参考书目,首先在网店上买到《脑科学导论》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翻开这两本书的目录时,我感到既兴奋又茫然,这是因为这些书所涉及的内容是有关大脑解剖、生理及人类复杂行为的脑神经生理基础的知识,而我在本科只着重学习了系统解剖及生理的课程,并没有重点学习有关脑部微细结构及复杂的生理课程,同时,要在活体状况下研究精神疾病的脑部结构及功能,必须借助于功能强大的磁共振技术,尤其是功能磁共振,而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也就是说,如果想要继续研究精神疾病神经生理及病理方面的内容必须要一切从头开始。我非常细致得看了这两本书的绪论部分,发现其中的知识大多是之前没有学到的,并且信息量巨大。可是,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与好奇心的趋使,我决心要攻克这个难题。为了填补对大脑神经生理及功能磁共振知识的空白,我在网络上搜索了许多知名大学相关内容的公开课,如中南大学的《功能磁共振技术》及北京大学《神经系统解剖》的课程,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和自己不断的努力,我对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一些技术参数及成像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以后对脑影像学数据的分析处理打下了较牢固的基础。

       2015年入学后,从师哥师姐的私下交谈中得知,想做科学研究,一些素质是必须具备的,包括强烈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时刻秉承科学研究要服务于临床的思想,不炒作文章,不做毫无临床意义的研究,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及总结。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创作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英语问题,因为目前中文文献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不少文章数据造假,而国外研究,尤其是SCI的文献质量相对较高,所以要想紧跟相关领域前沿内容,必须大量阅读英文文献,面对这个新的挑战,我通过医学专用字典,逐渐理解并进一步认识基础概念的含义,为以后的论文创作打下语言基础。在撰写第一篇学术论文时,对于FSL处理DTI数据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因师哥师姐研究的课题也未曾涉及该领域,所有我只能一边从网站论坛例如“我爱脑科学”、“MrVista_TBSS”论坛等发帖请教高手,一边翻阅《FSL操作指南》从中汲取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有时为了编出一小段循环程序,常熬夜到凌晨2点才休息;为了优化数据处理,我不得不反复用不同的参数设置来跑数据,包括是否加入协变量,是否采用mask及采用什么样的mask这样的数据处理问题。计算机在运算数据时常常会报错,错误信息是以计算机语言提示的,而对我们医学生来说,读懂这些语言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必须去网络论坛去寻求帮助或请教其他科研组的人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月的科研攻关,终于把DTI数据处理的难关攻克。下面紧接着就到了论文撰写,这项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并将对自己阐述科学问题有帮助的文献引入自己的文章,因为文献量很大,文章中引入的格式又有严格的限制,且不同的杂志又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必须借助文献管理软件才能完成这项任务,首先我采用的是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通过阅读其使用说明,我慢慢对其操作变得熟练,经过三个月的论文撰写工作,终于完成了自己第一篇英文论著。经过两个月的论文审稿过程,非常幸运的是,论文只需要小修就可以被接收,但在修改过程中,文献管理管理软件总是莫名其妙地闪退,而且无法在原先论文的基础上插入新的参考文献,就是这样一个小问题,导致多达70篇的参考引文必须重新一一插入文章,因为修稿时间有限,所以必须求助于另一个新的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这就意味着需要重新学习该软件的操作,经过数日的努力,终于在修稿截止日期前完成了论文的修改,不久,这篇文章被《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收录。

      研究生期间我主要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首发精神分裂症情绪认知障碍的神经环路研究。在课题的进展中,导师的指引让我懂得怎么合理安排时间节点、如何合理的去规划课题任务。我在课题的进行中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如何对参考文献进行合理的整理(如EndNote、NoteExpress等文献管理器的使用),怎样有效地搜索有用的资源等等。同时,在收集数据、采集MRI数据及疑难问题解决过程中,让我学到该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让我对脑影像学数据处理,包括SPM、FSL、PANDA、DPARSF、REST、DPABI、Eprime、GRETNA等软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独自使用以上软件对脑影像学数据进行处理,这将为以后的科研之路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学习态度

       从刚入小学开始到现在研究生的学习,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以前都曾经是班级中的佼佼者。这说明我们都不缺乏才气,也说明我们都是聪明的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曾说:“无论研究什么学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我相信这一点。”施院士认为付出时间才是进步的阶梯。读研是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我们不可能通过耍小聪明就能完成。读研所需要的学习态度就是韧性。可能是因为受到父母及家庭的影响,从小我就不怕吃苦,非常勤奋,而这种品质在研究生期间也很大程度帮助了我。我是一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三年需要一直在临床锻炼自己的临床技能,承担住院医师所需要完成的临床任务,独立管床,但我深知,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科研对我也至关重要,所以从研一我就下决心,绝不仅仅知足于临床技能的提高,也要像学术型硕士那样,对自己科研技能也要严加要求,做出与他们一样的科研成果,甚至是超过他们。我与他们的基础水平是相当的,唯一不足的就是时间,学术型硕士几乎可以把全部的时间精力投入科研,而我白天的时间必须全部投入临床,为了弥补时间上的不足,我决定每天晚上在科室示教室上自习,直到晚上11点半回寝室休息,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也确实这样做到了,有时因为数据处理不能中断,甚至会在科室夜班房过夜。除了向晚上要时间,我常常还会在周六日休息的时间到科室加班,完成临床任务及科研任务,补上落下的进度,从去年11月份外院轮转结束到现在,印象中几乎每个周六日我都会到科室加班,以致于所有的护士在周六日看到我后都会调侃地说一声“你又来加班了!”。另外,我深知闭门造车会妨碍自己的进步,从研一开始,我一直坚持定期参加中大北院袁主任的科研例会,和那儿的博士生一起参加例会汇报,虚心向他们请教科研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付出足够的努力,一定可以取得应有的回报,事实也是这样,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临床技能得到了提升,受到科室老师的一致好评;科研上也硕果累累,发表一篇因子分超过4分的SCI文章,一篇英文文章正在外审,一篇中华文章已退修,目前正在撰写第三篇英文论文。

      总之,经过两年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我不断努力进取,在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深知自己仍存在不少缺点。面对未来,我要立志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活到老学到老,力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为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做一名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