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师访谈

蒋沁:秉持梦想初心,勇往坎坷医路

前言:关于采访

      一支黑墨水笔、一沓纸、一副眼镜、一袭白衣,蒋沁老师就这样带着他的所有“家当”走进办公室。这是我们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一身轻快,正如他生活的淡然美好。“同学们,你们好!”蒋沁老师亲切地问好,“坐吧。”老师面带微笑,亲切又纯粹,眼睛与心灵一般清澈透明,对视时总能看到老师眼中为医行医的坚定。

 

      蒋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防盲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眼科分会顾问、江苏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及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眼科)学科带头人。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各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外伤、白内障、青光眼等疑难眼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治疗。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江苏省自然基金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1项,南京市重点项目1项。至今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为推动江苏省眼科水平的整体提高、我国及江苏省的防盲治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医”相遇,好幸运

     “学医是命运的安排吧。”蒋老师将自己与医学的种种归于命运。述说着学医道路上的曲折遭遇,蒋老师感到更多的是感恩与幸运。

      初次与医邂逅之时,蒋沁老师老师还是个懵懂少年,幼妹不幸罹患严重性营养不良,放血疗法挽回了幼妹的性命,也开启了蒋老师与医学的不解情缘。第二次相遇是在家中幼弟因意外感染了甲型肝炎之时,长辈们一筹莫展,一位医生带着神奇的医学“准时而至”成功解决困境。如果说第一次相遇是事故,第二次相遇是偶然,那第三次相遇只能称之为缘分了。

    “这两件事情对我来说是印象很深刻的,”蒋老师回忆,“但不仅仅是这样,我自己也被医生救过一命。”在老师小学三年级的那个暑假,乙型脑炎突然爆发。说起自己患上乙型脑炎的经历时,老师深锁眉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噩梦。“当地的农民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用门板抬着昏迷的我走了几十里路到宜兴市人民医院就诊。”冰冷的门板此刻变得不再冷,它承载着质朴的农民们的热心温暖和老师炽热的生命。“当时一个病区有六个孩子,有四个死掉了,一个傻掉了。”老师亲眼目睹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离开,这对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当时的老师一定是恐惧的、痛苦的。幸运的是,老师遇到了那个触发自己学医情结的人——一位第二军医大学(以下简称“二军大”)当年“支左”的医生。缘分使然,命运将这位救命军医安排到老师身边,不眠不休地救治病痛中的老师。“准确来说,当时一个病区只有我一个是成功救治的,所以我很感谢那位医生。”军医的悉心照料让老师看到了医者仁心,精细的诊断与成功的救治让老师看到了医者仁术,于是老师心中的医生梦破茧而出。“我看到了医学的神奇、医学的力量!”三次相遇,一份执着,成就了我们眼前眼神坚定的蒋沁老师,“这是人生的选择,我就要做医生!”

      与医相遇,蒋老师觉得不后悔、很幸运,尽管蒋老师的医路并不平坦。1978年,蒋沁老师第一次参加高考,2分之差与第二军医大学失之交臂。难道就这样与学医擦肩而过了?老师不愿留下一生的遗憾,放弃就读于其他学校,选择第二年重新高考,勤奋的汗水反馈给老师的是足以报考清华北大的分数,然而“顽固”的蒋老师又一次填报了二军大作为第一志愿。或许是命运的捉弄,“我当时视力是右眼0.8,左眼1.0。但二军大的要求是右眼1.0,左眼0.8。”蒋老师又一次被二军大拒之门外。在种种巧合之下,蒋老师来到了南京医科大学。

      一句“我不后悔我的选择”将蒋老师对医学的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很幸运、很感恩能够来到南京医科大学,圆了自己的医生梦并在学校的培养下一直工作到现在。”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他或许不再年轻,或许精力也不如以往,但回首与医学的缘起,蒋老师初心仍在,追求依旧。

 

促“医”发展,很坚定

      1984年毕业,1985年蒋沁老师由卫生厅借调卫生部工作;1987年,老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卫生厅之间来回穿梭,上急诊、做管理;1994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前身——中日友好南京眼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分院)成立,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老师又前后为医院建设与发展奔忙献力。促医发展之路漫漫,春蚕方知丝尽而休,蒋老师却一如既往。

      蒋老师回忆在卫生厅医政处工作的日子:“白天在卫生厅工作,晚上就回到省人医上急诊。”在工作以外的时间,他就居住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电梯旁的小房间里。抛却早年电梯运作时巨大的嘈杂声与身体的疲惫感,每减轻一个病人的痛苦他都由衷地高兴。“尽管电梯声音很大,根本难以入睡,但只要一有急诊我马上就冲出去,一接到病人我就很兴奋。”再苦再累,只要病人得到救治就很满足,这就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然而,现实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缺少完备的知识体系,没有好设备,更没有团队支持,真的非常困难。”这让蒋老师的从医之路变得更加曲折。

      蒋老师提及自己与老师袁南荣教授和卞春及教授等人在日本朋友的资助下成立中日友好南京眼科医院的经历。设备缺乏,是逃避的借口?环境简陋,是退缩的理由?资金有限,是放弃的机会?不!离开水的鱼儿尚能相濡以沫,渡过难关,人为什么不能?蒋老师怀揣着这样坚定的想法,心如磐石,决不认输,反而更坚定!“我记得当时的条件实在太差了,国外医生朋友送了我一把眼内显微剪刀和一个镊子。剪刀没几天就生锈了,只剩下一个镊子。”蒋老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就开展了国际先进的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义无反顾。

      面对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击破的障碍,不认输的蒋老师总是会开动脑筋,从生活中找方法,想到的或是想不到的身边物品都在老师手中发挥了别样的作用,成了救人的工具。蒋老师举例说道:“玻切机是眼科玻切手术的必备器材。我们需要能自动注气的机器,将眼球填充起来。由于资金不足,难以实现买一台功能齐备的玻切机的愿望。为了能把眼球充起来,我们到卖金鱼的地方买了气泵。气泵买回来之后把过滤空气打到盐水瓶中再过滤,防止污染,一个病人就要换一瓶,然后再用输液管接到眼球中,把眼球填充起来,这样才足以完成手术。”除此之外,蒋沁老师还和朋友们一起,将导师和日本医生朋友赠送的、“二手”但仍属先进的眼科医疗设备用集装箱运回国。庞大的海关税对设备在院内的广泛使用形成了巨大的阻碍,这给蒋沁老师的团队当头一棒。冒着8月份的酷暑,蒋老师骑着自行车,一趟趟地奔波、一次次地努力,通过学校的帮助,终于以免税的方式将设备运用起来。

   “光这批设备是远远不够的,但这批设备成就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前身——中日友好南京眼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分院),至今代表眼科领域先进水平的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以及深板层角膜移植等技术应运而生。”蒋老师深感当年环境之艰苦、促医发展路之艰难。

      2004年成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后,蒋老师就多了一重医院管理者的身份。对于医院的管理,蒋沁老师也有他自己独到精辟的看法。“我们眼科医院这整个团队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使命感。”而优秀的团队背后,必有优秀的引导与管理。蒋老师觉得完善的制度与规范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要用规范来管理来引导。如果什么都靠人来管岂不是很累?”老师一直规范引导着眼科医院这个他一手成立的“孩子”,规范化管理,管出了眼科医院的好医生、好团队、好名声。十余年的历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从一纸空白发展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江苏省三级甲等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在医院的发展中,团队进取不可或缺!

      梦想很大!无奈现实很远?理想很丰满!无奈现实很骨感?蒋老师心中早已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在骨感的现实里,有坚定的信念和对医学的热爱与他相伴,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眼科医院,带领出优秀团队,开拓着眼科学的疆域。

 

为“医”造才,有担当

      蒋老师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将两个职业作为终身追求的职业,会以此为荣。一是老师。二是医生。”现在蒋老师除了在医院为临床和科研助力,他更是同学们的老师,传道授业,为眼科学未来人才的培养承担一份责任。“我现在又是医生,又能为同学们上课,我很满足。”蒋老师会心一笑,不多解释,但胸中满溢着幸福之感。有年轻的孩子们会接下他手中的接力棒,有志同道合的医学工作者会发展与传承眼科学,江山代有才人出,老师感到很欣慰。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蒋沁教授以他自身的丰富阅历与专业精神,为正在学医路上奋斗的同学们给出以下建议:

      1、品德——“品德很重要,没有德,纵使有再高的智商,有再好的医术,也没有大用。”蒋沁老师如是说。而在这其中,着重被老师点出的,便是踏实和社会责任感。有了肯吃苦、能坚持的精神,才能打好基础,精通医术;而有了社会责任感,才能体会到病人们的痛苦,才能以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地去治病救人。

      2、思考——在谈这一点时,蒋沁老师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会下棋吗,你们觉得你们和国际大师相差之处在于哪里呢?”“国际大师能够想到的步数比我们多得多。”听到这个答案,蒋沁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没错,而行医也如下棋。”开刀时,要考虑好这一刀是平竖远近怎么切更好,切下去可能会发生什么不良后果,更关键的是要知道如何解决相应的突发意外;诊断疾病时,不仅要判断出这是什么病,还要联想到相似的疾病以及对应的治疗方法;遭遇失败时,要及时思考分析,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进而不断提高自己。

      3、全面——蒋沁老师同样先抛出了一个问题来引出这一点:“如果你碰到了突然倒地的病人,你会因为你是一个专科医生而不去救治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优秀的医生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必然也掌握着其他专业的知识,否则,面对突然发病的病人,只会手足无措,难尽医生的职责。“各个学科本就是交叉的,要全面地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去深入了解、研究自己的专业。”蒋沁老师如是说。

      4、沟通——如今,医患问题频频发生,但在蒋老师看来,其实医患关系紧张只是一个“伪命题”,而沟通就是解决它的关键。医生要有耐心、会思考,面带微笑传递温暖的同时,要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解释医学专业词。医生不该惧怕沟通,良好沟通是解决医患问题的必要前提,也是根本方法。

结语:

蒋沁老师的梦想——成为医生、成为优秀的眼科医生、推动眼科学的发展。老师用“有梦想、能坚持”书写着简单却又精彩的人生,镌刻着眼科学的光辉历程。“为医”之梦的种子种进老师的心田,是什么为破土而出蓄力?是什么为其提供养分?是什么给予光照?是感恩成为助力,满足种子破土而出的欲望;是坚强成为养分,滋养着为医的芽儿;是仁心仁术成为不可缺少的阳光,一直坚强地催化着光合作用,使梦之树茁壮成长。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蒋沁老师以梦为马,勇往坎坷医路,为同学们做出表率。学医路上的同学们应该以老师为榜样,矢志不渝,医路向前,用仁心仁术镌刻精彩人生。

 

编辑:顾怡 高锦辉 严高雅 杜婕 刘霖 潘怡慧

摄影:梅雪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