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师访谈

黄松明:以医院管理者的视角与医学生对话

      鼓楼区广州路72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空气里氤氲着医院特有的气息。医院大门隔绝了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院内,孩子的哭笑是主旋律,伴有家长的心急,医务人员的忙碌。

    “你们是来找我的吧,我是黄松明。”身着半旧的白大褂,笑容和蔼,带着儿科医生特有的亲和力,黄松明老师便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

      黄松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南京市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兼任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儿科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肾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肾脏学组顾问、南京市医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术,多年来在肾脏病领域承担国家自然基金5项,省、市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宋庆龄儿科医学奖1顼,省、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

    “我也算是你们的老学长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领着我们进入一间明亮的办公室,老师笑着说。

求学路·医路缘起

       问及选择医学道路的原因,黄松明老师想起了自己的母亲。黄老师的母亲是卫生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备受尊敬和仰慕。儿时他跟在母亲身边,走在乡间的路上,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停下脚步,亲切地向他们打招呼,母亲礼貌地一一回应,以致一条很短的路走了很久。耳濡目染中,黄老师坚定了学医的信念。

      黄老师是江苏兴化人,1985年考入南京医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学习,1990年本科毕业,1995年重返校园攻读硕士学位,两年后转博,2000年毕业后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工作至今。

      问及选择儿科专业的缘由,黄松明老师笑谈了一段往事:自己第一志愿原本是临床,由于自己高中时成绩优秀,又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等一系列荣誉,当时负责招生的儿科系主任刘霞看到自己的档案后,悄悄藏到了抽屉里,直到儿科系开始招生时才拿出来,黄老师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了儿科专业。

      虽然与儿科的结缘源于阴差阳错,黄松明老师却没有丝毫的怠懈。进入儿科系后,黄松明老师潜心学习,最终以儿科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黄老师将学校里的课程比喻成七巧板,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会把知识拼成一个整体,灵活变换,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教材里每个知识点都是编写组精心挑选,反复琢磨的。黄老师提到自己编著儿科学教材经历,教材的每段每句都尽可能删繁就简。最终能呈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历经一众专家数次删减,都值得同学认真对待。

      黄老师的大学岁月没有兵荒马乱,枪林弹雨的大动乱,但也的确经历了一些小插曲。他却不为所动,不改学习的初衷。老师所在的85级儿科1班是全校唯一一个没有停课去闹学潮的班级。作为班长,他更曾将游行的队伍挡在门外,“你们有罢课的自由,我们有学习的自由。”言语铿锵,坚定保护神圣的医学课堂。黄老师知道,任何时代,医生的使命和职责都不是空话。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用医学知识和专业素养武装自己,方能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自己的初衷。

      1990年,本科毕业后第一年黄松明老师被安排到苏州儿童医院学习。年轻医生普遍不受待见,家长更愿意寻助于主任医师。“论能力我是不及高年资医生,但我有时间,我就去病房,和小孩玩,和大人聊,尽量细心地给他们解答关于专业知识的疑惑,不会的我就坦诚我不清楚,然后我会去询问老师或是查资料,再去讲给他们。”如此,黄老师与家长们建立了信任,家长孩子都很乐意与他交流。

 

从医路·医路风雨

      “儿科医生会有很多优秀的习惯,比如洗完手后都会习惯性的有这个动作,”黄老师把手晤在腋下,“一是为了让水快干,二是为了让手温暖,方便去接触孩子。”

      黄松明老师愈发喜欢儿科,是在工作后。

      儿科病种相对单一。孩子心地单纯,难受时会很认真地描述自己症状,没有丝毫隐瞒。儿科医生也都和善亲近,心态年轻。最重要的是,儿科医生治愈患儿后的那种欣慰和幸福是别的科室怎么也比不了的。

      “医生在一生的行医过程中,脑海里会有很多经典的案例,有一些遗憾缺憾,有一些成功的喜悦。这些案例如果认真地总结,一点一点地进步,对性格的塑造,行医风格的养成,医学人格的升华,都是有帮助的。”医路走来,黄老师帮助了无数孩子,收获了无数笑脸,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苏州儿童医院实习,上午临近下班时,黄松明老师为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孩子做穿刺,误将普洛卡因(麻醉剂)当作地塞米松注进了孩子的椎管内。

      当时黄老师脑中的第一反应,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孩子出事。他求助于中午值班的医生,嘱托每15分钟测一次孩子的心肺功能,一有情况就立即通知他。自己回家遍查资料,顾不得吃饭,早早地回到医院观察孩子的情况。相当幸运的是,孩子并没有事,反而因祸得福,减轻了这个反复腰椎穿刺孩子的局部痛苦。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作为医生难免会失误,但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安全,这是责任,也是是对自己的保护。”这件事是黄老师从医生涯最难忘的经历。

      而对于如今敏感的的医患关系,黄松明老师的观念很明确,医务工作者要从自身找原因。如果能为病人着想并且向病人解释清楚情况,很多矛盾都可以避免。为此老师举了自己行医生涯的几个例子。

      一次做肾穿刺活检术,可能由于机器的故障,肾穿没有成功。出于孩子安全的考虑,黄老师并没有再次实行穿刺,而是向家长道歉并详细解释:为了孩子的健康,希望等孩子进行一段时间的休息后,再实行穿刺。家属表示理解,并没有为难。

      而另一次,由于护士的一时疏忽,为孩子输了隔壁床的药品,发现出错后她慌张地拔去药品,引起家属一阵惊慌,黄松明老师赶到病房解释。孩子母亲得知原因,一下子平静下来,拍着胸口道:“吓死我了,只是输液输错了,没关系,隔壁床的那个孩子每天输都没事,刚刚就输进去一点点,没事的。”

      “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十多岁的女孩,这个孩子在我这里一直是个谜,我不知道她的病情是怎么突然变化的”黄老师顿了顿说道,“高热发烧,发热待查,住院十多天,突然有一天情况急转直下,等我夜班接班的时候开始抢救,从5点到8点多,我一刻没有耽误任何的操作,但孩子还是去世了。”孩子的离去让所有人悲痛,正当孩子远道而来的亲戚向医院讨要说法时,孩子的父母挡在的亲属面前,哭着说:“你们不要动,这个医生对我家孩子很好,我们感谢他都来不及。”

      三个例子,简单而淳朴,却发人深思。社会舆论每每把医者推向了病人的对立面,人们已经忘了医生从来都是是与病人共患难同悲喜的角色。疾病是医生与患者有共同的敌人,我们应当一起携手战胜疾病、维护健康!。医生的对立面永远都不是病人,也不是医闹,而是病魔。如果医患双方彼此信任和理解的话,大多数的矛盾应当都是可以避免的。

院长路·医路领军

      “医院应该是一帮有共同价值理念的人聚在一起的地方,大家围着一个共同的事去做。”担任南京儿童医院院长至今,黄松明老师一点一点把医院打造成理想中的样子。“我是在把我认为一个好的医生、一个好的医院应该具有的理念,慢慢付诸实践。”

      多年的临床经验,黄松明老师充分认识到医、教、研这三者的不可分割性。“医术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育是后天。”成为院长,戴起那份荣耀,也担起一份责任。老师着手调整医、教、研在考核、绩效分配、人事安排中的比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家的观念,使得儿童医院多方面均衡发展,成长为优秀的大学综合型附属医院。

       成为院长从不意味着掌握着职工的生杀大权。“你没那么大权力的。”黄松明老师调侃道,想要上午炒职工鱿鱼,下午通知人事科让他走人,在现有的人事制度根本无法实现。“我只是为我们所有儿科的专家搭建一个施展他们才华的平台,这就是我的目的。”以学科的发展带动临床的进步,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环环助推之下,南京儿童医院这个庞大的集体才得以在时代的潮流中,步步向前。

       谈起开放河西院区的点滴进展,黄松明老师如数家珍。4月19日,南京儿童医院河西院区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全面开启,医院顺利完成“重心西移”,启动“一院两区”模式。回顾河西院区建成开放的全过程,可谓旷日持久。2015年12月29日,开始试运行。2016年5月30日,门诊开放,10月30日,11个院区才由广州路院区开始迁移。

       一院之长,更像是一家之长。从院区附近逐步完善的配套公交设施,到大楼内部多彩的童趣装潢,从职工上班的两头奔波,到小患者及其家长的就诊体验。政府的指导,职工的意愿,患者的期许,黄松明老师力求多方兼顾。谈及院区现有的布置和未来的发展,老师难掩其骄傲,对于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又不掩其担忧。

       曾子每日三省其身,而黄松明老师则时刻把医院的发展记挂在心头:我们的科研素养是否在朝上走,我们的临床是否注重学科的发展,是否注重人才的培养,是否提高了病患的就诊感受?省而有得,思必有获,相信南京儿童医院也会在黄松明老师的带领下越走越远。

      “未来一定是属于你们的”,黄松明老师对儿科的未来充满希望与期许,作为一院之长,黄老师希望未来的儿科医生们能够拥有以下品质:

  • 学习最重要——“学习是你安身立命的本钱。”

  • 诚实——“最基本的素质,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 爱心——“没有爱心你做不了一个好的儿科医生,或者说你做不了一个好的医生。”

  • 细心——“儿科的病理说它简单是简单,如果说你不细心,它变化起来也很快”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大学起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注重体育锻炼,学会打理自己。”

  • 敬业——“要热爱自己的专业。”

  • 有正性的情绪——“碰到一件事情,你把它从积极方面去看,还是从消极方面去看,实际上对你的影响很大。”

末语:

     “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大了,有点好为人师的感觉,”临别,黄松明老师打趣道,又反复叮咛,像是长辈对自己孩子的告别,“多参加些讲座,多看些书,对你未来的视角,未来的高度都很有好处。国内看书的人太少了。另外,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更加具有好奇心,积极向上。”

       黄松明老师如今的声誉来源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以及患者对其的信任。时光悠悠,黄老师被孩子的单纯和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年轻心态给征服;岁月荏苒,从为病人下诊断,到为医院做决断,能站在生命的角度,常怀一个医生自身的信念,这便是医者仁心。